第 2 章
周恩来传略 作者:方钜成/姜桂侬
第 2 章
两年以后,一九化大革命”。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决议号召全国党内外群众正确认识建国三十二年来的经验教训,为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而共同奋斗。
当今的中国领导人在研究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制定方针政策的时候,从来没有忘记他们过去的两位同志和战友的坚强品格。一位当然是毛泽东主席,另一位是周恩来总理。令人惋惜的是,损害毛主席晚年形象的政策错误,一直拖到这时才为人们所认清。因为,尽管毛主席有缺点,他毕竟是人民共和国的主要设计者和缔造者,毛主席在历史上的地位是确定无疑的。害怕对他作出清醒的评价,只能使他的功绩模糊起来,从而看不清他的伟大之所在。
周恩来去世后,他在全国和党内的影响仍不减当年。实际上,他的形象更高大了。一九化大革命”之前几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就议论过这件事。他们决定,当他们离开人世后,要把遗体火化,骨灰撒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认为,在中国,由土葬到火葬是一次革命,由火葬到不保存骨灰又是一次革命。周恩来临终时,留下遗言要把他的骨灰撒在生养哺育他的祖国的江河里和大地上。他要求在撒骨灰前,把他的骨灰盒摆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周恩来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殷切希望台湾省与大陆早日实际统一。
第二章 淮安青年
方钜成 姜桂侬
一豪鲁迅的故乡。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从绍兴携家来到大运河边的淮安当师爷和知县。在这座有一千六百年历史的县城里,周恩来度过了他的童年。
他的父亲周劭纲是一个在外地谋生的小官吏。他的叔父周贻淦是四兄弟最小的一个,二十岁时得了痨病,膝下无嗣。为了“冲喜”,周家安排把刚满一岁的侄子过继给小叔,但是,小叔一病不起,终于夭折。周恩来便与年轻守寡的婶婶相依为命,为她添些慰藉。于是,周恩来就有了两个妈妈。养母才学出众,熟和唐诗,一心想把养子培养成为饱学之士。周恩来四岁时就学读唐诗,能背几十首;未满九岁就贪婪地阅读了许多流行的古典小说,其中他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他古文根底深厚,少年时代就背会了许多文章,加之后来他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练就了惊人的记忆力,使所有接触过他的人惊叹不已。
周恩来的童年相当艰苦。祖父去世后,父亲无力持家,家道中落,靠典当、借债和亲戚接济度日。债主连连催逼,生母和养母忧愤交加,一年中相继去世。刚刚十岁的周恩来就不得不分挑家务的重担。他要照顾两个弟弟,还要想方设法糊口。周家兴隆之时,驸马巷周宅宾客如云;如今家道衰落,连硬撑门面都办不到,只有债主上门。这使幼小的周恩来第一次体验到人间的世态炎凉。
一九一○年,十二岁的周恩来离开了淮安,随伯父周贻赓去东北沈阳上小学,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甚至在他当了总理以后也没有重访故乡。虽然如此,周恩来对淮安怀有美好的回忆,那里是他始终眷恋的生母和养母长眠之地。
养母不辞辛苦地教周恩来写字作文章、阅。周恩来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在第二学年的时候,他的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这篇作文不仅文词优美,而且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感。一九一三年沈阳一家出版社和一九一五年上海一家出版社分别出版的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都收了这篇作文,足见他的文学才华出众。
尚在少年时代,周恩来就关心祖国的前途。一天,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有的同学回答:“为光耀门楣。”有一个孩子说:“为明礼而读书。”一位店主的儿子老老实实地说:“为家父而读书。”他的回答引起哄堂大笑。笑声停下后,周恩来回答说:“为中华之崛起。”注【见陆钟:《周恩来同志在沈阳的读书生活》,载《人民的好总理》续编二,第5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孙中山(一化时代的来临。新文化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中开花结果了。象其他一些已经具备新思想的天津和北京等城市的青年一样,周恩来很快就卷入了正在涌起的民族主义运动的潮流中。在南开学校,他和以往一样地勤奋学习,但埋头读书并未妨碍他获得新知识和开拓新的思想领域。他从孙中山先生赞助出版的刊物中,得到了极大的鼓舞。注【上海出版的《民权报》和《民立报》,天津出版的《大公报》也是周恩来的日常读物。】后来,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一章,还常常在校刊《校风》上发表对时局的见解。他的评论抨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嘲讽和痛斥了袁世凯(一编写的教科书。学校非常强调学英文,要求学生每星期至少要学十小时的英文。
南开学校聘请了不少开明爱国的教员,张伯苓的亲戚马千里(一会考中获得头奖,为他们班赢得了荣誉。经过严格挑选,每班出五人参加比赛,评奖结果,周恩来名列第一。他也是南开“演说会”的佼佼者。连续两年该校的“演说会”在全天津的校际演说竞赛中,获得优胜。注【见张鸿:《在南开和周恩来同学的日子》,载《人民的好总理》续编二,第66页。】
南开的课程很严,每晚七点至九点半有两个半小时的自习时间。张鸿诰回忆说,周恩来晚上最多花规定时间的一半温习白天的功课。他最关心的是课外活动:为他主编的杂志撰写文章,阅读他所感兴趣的书籍。可是,他每学期成绩都名列前茅。一九一七年夏,他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张鸿诰认为,周恩来知道如何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讲,而且,他聪敏过人。张鸿诰举了另一个例子来说明周恩来的天赋。南开每年都要演戏,庆祝十月十七日校庆。当时还没有实行男女同校,只好由象周恩来这样长得清秀又有表演才能的同学扮演女角。他在话剧《一元钱》中扮演女主角深受群众欢迎,轰动了天津。
周恩来从南开毕业时面临两个选择:找工作,或者进大学,他选择了后者。他决定到日本去学习。一九一七年九月,周恩来在朋友的资助下凑够了路费,东渡日本。在留学期间,他希望能找到他最关心的那些问题的答案,学会如何拯救和建设祖国,掌握回国后所需要的新知识。当时,日本是中国优秀青年向往的国家之一。但是,后来他失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炮火正酣,军国主义的日本一心想趁列强在欧洲互相厮杀之机,加紧侵略软弱无能的中国。
周恩来到达日本后,开始学习日文,不久就掌握了日文语法,大致能够阅读日本报纸。同时,他刻苦学习,准备大学入学考试。然而,两个月以后,他的注意力被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俄国十月革命——吸引住了。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了。他努力探索无产阶级专政的意义,浏览报纸,阅读所有他能找到的有关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报道,认真研究这一震撼世界的事件,了解它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这是他第一次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从此,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他的一生。注【周恩来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是阅读京都大学教授河上肇著的《社会问题研究》。河上肇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到日本去的第一个人。】
一九一九年初,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决定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在山东获得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留日的中国学生群情激愤。他们在东京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开展反日运动。在这些爱国活动中,周恩来和往常一样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因此分散了精力,几乎没有时间准备大学入学考试,结果没有被录取。此时,北京的局势发展令人震惊——以段祺瑞为首的军阀政府一意孤行,不理睬民众要它停止向日本帝国主义出卖主权的要求。注【当时控制北京政府的北洋军阀分为三个派系,即直系、皖系和奉系,他们都宣称效忠北京政府首脑袁世凯(一名言作为点缀:“民主:一个民享、民治、民有的政府——我们的座右铭”。
由周恩来主编的这份报纸每周出两期,很受欢迎。不久以后改为日报,发行量达两万多份——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妇女读者也很多,因为它拥护她们的主张,提倡男女平等,宣传破除束缚妇女们的封建观念。顾名思义,《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要是供学生阅读的报纸,但它也吸引了教育界以外的读者,在华北各地以及上海、南京都有订户。这份报纸所以能获得广泛的读者,不仅因为它报道了有关国内外大事的新闻,还因为它刊登了不少文章,以通俗的语言解释,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要对欺压中国的列强卑躬屈膝。它呼吁所有的爱国者斗争到底,铲除封建官僚统治。周恩来作为主编,撰写了大部分社论,笔锋辛辣,犀利。他还以“飞飞”的笔名发表专栏文章。
但是,天津的学生运动缺乏集中的领导和统一的行动。当年九月,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学生组织的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部份领导人组成觉悟社。周恩来(这年秋天他进南开大学学习)和回民学生领袖马骏是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杰出代表;女界爱国同志会方面推选的知名人物是郭隆真(也是回民学生)、注【郭隆真(一章。考虑到将来组织要扩大,他们一共编了五十个号码,由成员们拈阄决定。周恩来拈到五号,邓颖超拈到一号。为了听起来象中国人名字,他们都根据号码的谐音取了笔名,周恩来称“伍豪”,邓颖超叫“逸豪”。这两个笔名两人后来使用了许多年。由于时局的变化,《觉悟》出了一期就停刊了,觉悟社本身也在第二年春天停止了活动。但它在停止活动前,还在反对当局的斗争中起了最后一次积极的作用。
一九二○年一月,天津警方镇压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查封了学生联合会等爱国团体。觉悟社决定发起抗议示威。由周恩来、郭隆真等率领示威群众到直隶省署请愿,他们与二十几名学生代表一起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关押了六个月。如果没有社会上的有力声援,如果周恩来及其战友们没有在狱中展开有力斗争和进行绝食,这些被捕学生说不定会被杀害。
在整个这段时期,邓颖超等人向警方头目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要求。一天,他们集合了二十四个觉悟社会员和支持者,要求警方允许他们替换狱中正在绝食的二十四位难友。他们说,警方关押的学生是他们的代表,应该让他们去替换代表坐牢。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警方不得不将拘留的代表转移到河北省法院,采取法律方式解决。不料,站在被告席上的周恩来却控诉腐败的政府,把法庭变成了控告反动政府的场所。注【一九二○年七月书,后来成为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里纪念周恩来文物展览上的一件珍贵文物。翻开的那页上有马克思的一段著名的论述,书上还留下周恩来当年阅读时用铅笔标出的着重点。那段话是这样的:
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注【见《马克思致约·魏德迈》(一章,作者署名是“伍豪”,这是他的老笔名。在巴黎,周恩来和勤工俭学者当中年龄最小的邓小平很接近,把他当作小弟弟看待。他俩常常一起刻蜡纸。邓小平当时在刻蜡纸搞油印方面很拿手,因此得了个“油印博士”的雅号。
作为旅欧总支部的负责人,周恩来必须经常奔波于巴黎和柏林之间,而且在德国逗留的时间往往较长。有一次他去柏林,认识了比他年长十二岁的朱德。朱德在国内时曾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没有被接受,他不知道现在条件是否成熟了。注【朱德原是滇军中的旅长,他谢绝四川同乡杨森将军要他去当师长的邀请,跑到上海去找共产党,决意加入革命行列。当时的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拒绝了他的请求。朱德感到灰心,乘船赴欧洲。在德国他与周恩来邂逅,并通过周恩来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见怀恩:《周总理的青少年时代》第18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王镜如:《周恩来同志的青少年时代》第341页,河南人民出版社。)】周恩来认为他已够条件,并愿意介绍他入党。
一九二四年,为了推动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它们共同进行北伐,一直打到长江流域。这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尚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需要干部担任各级职务。于是,它从欧洲召回许多党员。旅欧总支部书记周恩来也应召回国,于七月下旬动身离开法国。经过四年在欧洲的工作和学习,二十六岁的周恩来已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成熟了,准备迎接他所面临的各种任务。
第 2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