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石溪苏家
1188年,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十五年的六月初二,茅庚和王家从资水坐船沿江而下,来到了白溪镇。
下了船,张海三和罗七领着众人到了一处所在,只见大门上悬有一块“白溪官学”的匾额,茅庚心知这便就是自己要任教的学校了。据张海三介绍,这白溪官学前身乃是新化县学,后来新化县治从白溪镇迁到了如今的上梅镇新县城,新化县学随之迁走,这里便换了牌子成了“白溪官学”。
茅庚结合在县城聆听到的宋教谕临行教诲,和张海三一路所言互相应证,便知这白溪官学不过是挂了个官学的招牌,其实多半是属于民办的性质。
事实也是,这白溪官学虽曰官学,却主要是白溪本地乡绅出资兴办,官府不过是出了个名义。不过关系到本县教化,尤其是为了教化蛮夷,任教的先生向来是由官府选定的,只是县里只是发给一点象征性的俸禄,先生们的生计只能仰仗当地乡绅。
一行人进得白溪官学大门,便有一位贺先生迎候。贺先生客气一番,就开始张罗起来。先是安排王家一大家子住到东厢,然后将茅庚和文元,安顿到了西厢住下。
这西厢也许是许久不曾住人,虽经整修打扫,但也许仓促之际收拾得不够彻底,还是透着一股子霉味。不过茅庚看了看之后,很是满足,自己和文元两人虽然只占了西厢一角,但连厅堂带房间有三个房间,算是后世的两室一厅的待遇,刚一参加工作就有这样的待遇,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住在东厢的康先生随后出来与大家见礼,那康先生已经六十二岁年纪,一绺白胡子,是这白溪官学硕果仅存的一位至今还坚守岗位的有执教史的先生。
据张海三介绍,原本这里还有两位先生,只是去年走了两个,剩下康老先生,偏偏康老先生老眼昏花,耳朵也不好使了,使得白溪官学无以为继。正好王老先生兄弟现在可以什么,苏致义自然是连连点头。
苏员外继续说道:
“先生们但有甚么要求,也尽管提就是。不必客气!但凡能够办得到的,在下必不推辞。”
茅庚此时喝了几口酒,忍不住响应苏员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苏员外,小可斗胆,想要两样东西。”
苏员外友善地笑笑,说道:
“茅先生请讲。”
茅庚也不客气,径直道:
“此地既有豆腐,就有石膏,小可要一些石膏。此外,要制做一张刷黑漆的木板,小可画了图样,只要照---照那个图样做出来就行。小可要教授算学,要用到这两样物事。”
在茅庚心中,没有黑板和粉笔,教数学真是不可想象,所以第一个便要有黑板和粉笔,而有了石膏,自制粉笔就是。苏员外对茅庚的要求有些奇怪,却仍是一副笑容,说道:
“本地别的也许不见得有,石膏却是产的,这事好说。刷黑漆的木板也好说。茅先生还有别的要求么?”
茅庚此时酒劲上来,不顾是初次相见,继续提要求:
“小可想在油溪河边占一块地,而且小可希望---那个地方正好在水流喘急之处,不知道可否满足小可愿望?”,不能不说,茅庚喝酒之后,口齿流畅了不少。
苏员外看了看茅庚,又转头望了望身旁的致义,苏致义连忙应声道:
“茅先生既然提了要求,那就尽量找这么个地方吧!”
苏员外于是表态道:
“那就尽量满足茅先生要求。”,然后又补了一句:“茅先生还有要求么?”
茅庚的要求当然远不止这些,茅庚接下来就想说“小可还想请你们帮忙找到一种看起来锡光闪闪的石头”之类的,想一口气将锑矿也找出来。不过文元在一旁拉了茅庚一把,让茅庚的酒意醒了醒,心说娘的自己有点醉了,差点为了这sb的锑,让自己成了新化第一sb。
至此,茅庚连忙答道:
“多谢苏员外成全小可心愿。小可心愿已足,适才---那个唐突,请苏员外不要见怪才好!”
“茅先生说哪里话来!举手之劳罢了!”,苏员外抚了抚胡须,脸上写满了笑意,竟然一点也没有怪罪茅庚的意思。